跳转至内容

超级个体、一人企业与财富自由

超级个体就是“小而美”的生态系统,他们既是生产者,又是平台和品牌本身。

您可以通过 super@bbs.ailabx.com 标签在开放的社交网络上关注这一版块。

24 主题 54 帖子

子版块


  • 常反思,多总结。

    17 29
    17 主题
    29 帖子
    A
    如何“正确”看待工作? ——有时候,我们出发太久,就忘了为什么出发! 不知从何时起,“好好学习,考一个好大学,找一份好工作”成为一种共识。 从成年始,工作成为贯穿普通人一生的事情。 甚至是最重要的事情,给孩子开家长会,婚丧嫁娶,你都会请假,年假,事假各种假。 然后很多人开始抱怨工作,抱怨职场。 可是,你有没有想过,这一切的出发点都错了。 第一:工作与做事的区别?——人总要做点事情,但不一定要工作。——“只做事,不工作” 农业时代,人没有工作的概念,包括现在你回到农村,也没有工作的概念。春种秋收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但没有打卡,没有休假,天气好就做一点,就是这样。 粗略来说,工作说帮人打工,做事,是帮自己做事。 普通人年轻的时候,只帮自己做事,赚不到钱,帮人打工是最容易的商业模式,但重要的事,帮别人打工时候,用给自己做事的心态,积累自己的能力。 第二:人为什么要工作?——普通人而言:赚钱,养家。 所以,财务自由=被动收入>生活必须开支。 高阶版本:财务自由=被动收入>工资收入。 就是你的工资外收入(被动的)都超过你的工资了,你可以选择不工作(也可以工作)。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,工作是给你提供了一种劳动变现的途径,你当然需要感恩。 但你要清楚,这仅是个人变现一种方式。你还有更多,更优的选择。 也就是说,仍然可以不工作,你要知道,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不用工作。 第三:如果不需要工作,学历 这样的敲门砖就非必须。——学习而非学历。 多数人都走在这条拥挤,天花板低,且并不优的道理上。高考是独木桥,职场要明争暗斗。 工作到60几岁,就家,通勤,公司几点一线。劳碌一生,一年就那么几天假期,人山人海的时候去旅游。 98%的人一生就这么一条路。 但至少你要知道还有的选。 构建一个金钱系统,比如A7.7,年化8%,那么一年有56万的税后收入,一个月差不多收入5万;构建一个“小而美”商业系统,有持续的现金流入(被动收入,自动化)。 这时候,精神自由,然后只做事,不工作。 这时候,人生意义,意境,格局,都会很高。
  • 99%的事情,书中早已有答案。
    当你迷茫时,困惑了,就读书。

    6 23
    6 主题
    23 帖子
    A
    《财富方程式》(The Algebra of Wealth)是纽约大学教授、连续创业者斯科特·加洛韦(Scott Galloway)基于个人破产后重建财富的经历,提炼出的一套财富积累与人生规划方法论。其核心观点融合了行为经济学、职业规划与投资策略,对普通人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。以下是核心观点及启发: 一、核心观点:财富方程式的四大支柱 加洛韦提出财富积累的核心公式: 财富 = 专注 + (自律 × 时间 × 分散投资) 该公式强调财富是行为模式的结果,而非单纯智力或运气的产物。 专注:追随天赋而非热情 反常识洞见:盲目“追随热情”易被剥削(如无偿实习、低薪职业),而天赋是“你能做到但他人不愿或不能的事”,如数据分析、谈判直觉等。 实践逻辑:天赋需通过试错发掘(如MBTI测试、反思成功/失败经历),专注深耕后可转化为职业护城河,实现不可替代性。 自律:品格的复利效应 本质定义:自律非苦行克制,而是“品格的外显”,即行为与价值观长期一致的能力。 关键行动: 节制消费:避免分期付款、订阅服务等固定支出陷阱,设定“最低生存预算”; 建立决策框架:在刺激与反应间“创造思考空间”,避免情绪化消费; 组建智囊团:寻找敢直言的朋友提供视角,避免认知盲区。 时间:复利是终极货币 核心原则:时间公平但不可再生,需高效配置: 20%健康、20%家庭、60%工作,聚焦高价值任务; 警惕时间陷阱:如社交媒体消耗本可用于技能提升的时间。 复利逻辑:早期储蓄+投资(如定投指数基金),让时间放大微小收益。 分散投资:防御中积累资本 核心策略: 收入转资本:劳动收入需转化为资产(股票、房产),生成被动收入; 分散风险:避免单一押注,配置低成本ETF、房地产等长期稳定资产; 被动收入 > 支出:财富自由本质是资产收益覆盖日常消费(“烧钱率”)。 公式的深层逻辑:书中另一版本公式 财富 = 认知 × (自洽 + 幸福)  点明:财富终极目标是掌控人生选择权,而非数字游戏。 二、对普通人的关键启发 职业选择:从“追梦”到“务实” 避坑“热情陷阱”:选择能发挥天赋(如擅长逻辑、人际)且市场需求高的领域,而非理想化职业。 提升不可替代性:20–40岁聚焦技能深耕(如沟通能力、行业洞察),建立职业护城河。 消费习惯:省钱=赚钱 记账优先于储蓄:追踪实际支出(非计划支出),使用App记录每一笔消费,识别“隐形浪费”。 控制两类支出: 固定支出:削减订阅服务、分期债务; 波动支出:避免大额冲动消费,保持月支出稳定。 时间管理:配置有限资源 量化时间价值:例如月薪2万者刷视频10小时/周=年浪费10万元。 外包低价值事务:如用送菜服务省下买菜时间,投入高回报活动。 投资策略:长期主义至上 工薪族理财公式: 50%保本(存款、国债); 30%稳攻(蓝筹股、混合基金); 20%强攻(高风险投资,需知识储备)。 早期重点:年轻人优先积累本金,利用时间复利(如定投指数基金)。 人生价值观:财富服务于幸福 终极目标:财富自由=对讨厌的事说“不”的权利(如拒绝996、消耗型关系。 平衡关系:婚姻是经济最优解之一(已婚者财富比单身多77%),伴侣协作提升抗风险能力。 加洛韦的破产经历警示:财富的崩塌常源于行为失控,而非知识匮乏。普通人无需追逐暴富神话,而需通过系统性的行为修正与时间复利,逐步接近经济自主。 三、实践清单:普通人行动指南 职业测试:用SWOT分析或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定位天赋领域。 记账启动:采用“微信记账本”等工具,区分三桶资金:日常消费、中期支出(如购房)、长期投资。 时间审计:记录一周时间分配,削减20%低价值活动(如无目的刷手机)。 投资学习:收听“知行小酒馆”等播客,从低成本指数基金(ETF)开始实践。 “金钱是笔中的墨水,不是故事本身。” —— 财富的意义在于书写自由人生。加洛韦的方程式,本质是将抽象财富转化为可执行的日常行为,普通人只需专注当下,时间自会兑现答案。